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源头,产业创新则是科技创新在产业领域的现实应用场景,两者之间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迭代升级。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看,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从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都是科技创新高地,也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引擎。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米兰电竞网页版登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以及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把好“结构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源头问题。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学科结构与常州主导产业的适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工科特色更加明显。立足常州主导产业,持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3个校内优势学科在2024年均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制订了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目前布局了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培育点,能更好地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把好“人才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活水问题。坚持“地方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常州市重点产业,充分发挥江苏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的作用,加大对有产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用好“十四五”期间专项资金,近五年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320余人,其中209人具有产业背景,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30人(专任教师博士比达60%),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为产业技术创新构筑了人才高地。
把好“平台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载体问题。学校加大投入,与企业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学院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学科科研平台34个。如学校联合恒立液压、常柴股份等企业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研究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联合新创碳谷等企业共建的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为企业解决了碳纤维制备关键助剂油剂和上浆剂、复合材料大部件测试等领域“卡脖子”技术5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60余项。2024年11月,学校与高新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以师生共创为特征的“新工科”科创学院,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把好“路径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机制问题。深入推进“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积极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近五年选派27名省科技镇长团挂职干部、22名新北区“一院一镇”挂职干部担任乡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联络员、指导员,引导全校102个科研服务团队,深度对接常州市45个乡镇(街道、园区)、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3000余项,近五年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7.5亿元。
把好“制度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保障问题。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四类,其中科研为主岗主要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工作,社会服务岗主要从事科学技术推广、决策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激发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优化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社会实践等政策,引导激励广大教师深入常州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使得教师有更强的底气和更充足的时间精力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逐渐形成了19支由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混编科技创新团队,其中磁悬浮科技创新团队研发的磁悬浮电机成套装备技术及其应用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研发成果“磁悬浮水源热泵”填补集中供暖领域国内空白,入选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120项路演项目之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和科研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出更多高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作者为米兰电竞网页版登录党委书记)
2025年4月29日 校党委书记汤正华新华日报》思想周刊署名文章《把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五道关”.pdf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思想周刊202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