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荐书人第十八期 《西南联大英文课》

发布人:图书馆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3



荐书音频文字版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明湖荐书人施云波,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西南联大英文课》。

《西南联大英文课》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1937—1946年),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合并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编纂而成。这部教材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范本,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坚守教育救国的精神丰碑。全书荟集了四十三篇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文章,其内容精选东西方经典文学、哲学与演讲名篇,教材构建的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文本空间,更是一座跨越文明的精神立交桥。

在西方中心主义依然主导学术话语的20世纪上半叶,教材编纂者突破性地将东方智慧置于与西方思想平等对话的位置。林语堂的《生活的目的》既是对传统士大夫话语的解构,也是以现代性语法重构东方智慧的尝试。胡适《乐观看中国》展现了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实现了程朱理学与实用主义的创造性转译。这种文化编码的双向转换,打破了东方作为“被阐释对象”的单向度叙事。

教材中西方作家的东方书写同样值得深究。书中赛珍珠的《贫瘠的春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艰苦生活,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突破了传教士文学将东方神秘化的窠臼;毛姆《负重的牲口》和《河之歌》中摒弃殖民者视角,以存在主义式的冷峻观察解构了“东方主义”想象。这些文本与林语堂《生活的目的》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真实而立体的东方图景。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跨文化书写不是简单的镜像对照,而是在战争阴云下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当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研读这些篇章时,东西方关于人性、战争与文明的探讨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共振。

教材的编排策略更暗含教育哲学的突破。在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仍坚持将跨文化理解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这本身就是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通过英文载体实现双向文化传输,既培养学子的世界视野,也塑造了文化主体性——正如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言:“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这种教育理念,恰是应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东方智慧。

翻开《西南联大英文课》,触摸的不仅是泛黄纸页上的英文词句,更是一代学人在国难中淬炼的智慧与风骨。西南联大在战乱中仅存8年,却培养出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院士。其教育奇迹离不开“刚毅坚卓”的校训与这本教材的浸润。如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言:“联大学生无一不受此课本影响。”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思想的对话与灵魂的共鸣;当世界充满割裂与偏见,它示范了如何以开放的胸襟架设中西文明的桥梁。无论是外语学习者、人文爱好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汲取超越时代的力量——语言之上,是智慧;知识背后,是脊梁。


荐书人介绍

施云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C刊(扩展版)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教材1部,曾获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校级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等荣誉。

荐书人推荐

书名:《西南联大英文课》  编者:陈福田    译者:罗选民等
索书号:H319.39/38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二







Baidu
ac米兰官网首页